网站升级中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 | 大咖分享合集,带你回顾干货满满!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 华勘院

「编者按」

如何以数智化技术助力地质灾害智慧风险防控?在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上,19位行业大咖现场演讲,分享前沿领域的真知灼见?;”嗵夭杀嗥渲芯使鄣?,以飨读者!

一、聚焦矿山安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分享嘉宾

武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以《矿山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为题作主旨报告,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刻剖析了煤矿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和水害防治面临的挑战,详细阐释了矿井水防治的基本原则,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体系与防治水关键理论和方法,并紧密结合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现状和团队研究成果,有效解答了煤矿矿井水害防治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为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新方向。

 image.png 

分享嘉宾

杨小聪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以《矿山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与云服务平台》为题作主旨报告,全面梳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管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围绕传感、通信、分析、预警到决策全过程,开展了矿山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综合管控的数智化全链条技术研发,构建了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的现代化IT技术体系,为矿山提供全流程、多场景数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风险感知、预警及处置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image.png 

分享嘉宾

董东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以《煤矿水害防治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为题作特邀报告,全面梳理了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特点,提出了从探测探查、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超前治理4个方面开展水害预防,创新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淋水水源识别新技术,研发了地-孔瞬变电磁水情探查新方法,全面提升了煤矿水害勘察成果的准确性,为矿山开采防灾、减灾、治灾提供了新思路。

 image.png

 分享嘉宾

高学通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以《金属矿山地下水防治与协同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指出自然资源部金属矿山地下水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金属矿山高承压、强岩溶、低渗透卡脖子问题,研发了高压固结和岩溶动水管道等大型试验平台和受限空间小曲率半径鱼骨型钻孔结构和钻探装备,揭示了严苛地质环境下浆液运移和固结机理。

 image.png

分享嘉宾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

        《数值模拟助力高海拔尾矿库边坡稳定性研究》为题作典型发言。针对高海拔地区尾矿库地质复杂性及运营风险性,构建了高度精细化三维模型,系统揭示了高海拔环境下尾矿坝体变形与应力场随工况变化的演化规律,为高海拔、严酷环境下尾矿库状态的精准诊断、风险预警及有效处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字化基础。

 image.png

 分享嘉宾

冯永林  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以《寒旱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为题作典型发言。该中心围绕高寒干旱区矿山生态修复难题,研发26项关键技术,集成了高寒干旱区边坡生态修复、矿山废石堆及尾矿库复绿、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监测与评价等6大技术体系,为区内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系统全面、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解决城市地质病,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

image.png 

分享嘉宾

王彩会  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以《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实践与探索》为题作典型发言。该实验室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问题,研发了三维建模技术和智慧管控平台,构建了空、天、地、海、井一体化地质安全监测体系,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提升,为地灾预警防御提供了数智化方案。

 image.png

分享嘉宾

徐美君  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徐美君

        以《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研究》为题作典型发言。该实验室积极探索滨海城市地下病害探测识别技术,研发了地下空洞、含水层、管网等高精度探测技术,建立了多参数、多层次滨?;页鞘械叵驴占渚继讲饧际跆逑?,突破了城市地下空间浅部探测盲区大、探测分辨率低、解译精度差、工作效率低的技术瓶颈。

 image.png

 分享嘉宾

赵峰  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

        以《城市形变雷达遥感监测与分析》为题作典型发言。该实验室系统研究了城市地表及建构筑物形变的雷达遥感精准监测与信息提取、城市建构筑物安全风险识别等问题,攻克单个SAR像元多种散射机制分离、典型建构筑物非线性形变InSAR反演等关键技术,初步搭建了城市建构筑物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云服务平台。

 image.png

 分享嘉宾

葛伟亚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处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监测与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为题作典型发言。该中心研发了城市地下抗干扰、高分辨、高采取率和高光谱岩心扫描关键技术与装备,首创了多参量传感器实现温度、渗流、微振动特征、位移等指标实时捕捉技术和“城市地下谛听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风险三位一体综合评价。

三、筑牢地灾防护墙”   织就防控智慧网

 image.png

 分享嘉宾

刘传正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席专家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认识论》作主旨报告?;诙怨谕獯罅勘浪履嗍鞯刂试趾Φ娜媸崂砗妥芙岱治觯纬杀浪履嗍髟趾α吹幕救鲜?,提出了以岩土崩塌滑坡接续灾害链、岩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等为代表的5大类21种灾害链分类体系,为建立整体论与分割论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链预防应对工程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平台奠定理论基础。

 image.png

分享嘉宾

梁丹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以《三峡库区危岩地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探索研究》为题作典型发言。该中心立足三峡库区,锚定水库和高陡峡谷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及风险管控等领域技术与装备攻坚,构建了隐患识别-智能预警-风险评价-数智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提升了复杂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精度、监测时效及应急响应效能。

 image.png

分享嘉宾

巢正超  浙江省地质院工程师

    以《浙江地灾智治数字化防灾新范式》为题作典型发言。为破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风险在哪里、地质结构是什么灾害何时发生、如何科学应对四大难题,研发了地灾智治应用程序,通过数字化场景建设,对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业务流程进行全面重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赋予强大的数字化力量,有力支撑了浙江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image.png

分享嘉宾

王洪磊  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研发进展》为题作典型发言。该中心围绕地质安全监测、资源开发环境影响监测、生态地质环境监测3个方向积极研发技术装备,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在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示范推广20万余台套,多次成功预警险情,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战略。

 image.png

分享嘉宾

李俊峰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

    以《雅安野外站助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进展》为题作典型发言。该站面向西南地震影响区、多雨山区崩滑流灾害防治,建立长时序---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网络,开展了点面结合的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和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示范应用,开发了单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软件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image.png

分享嘉宾  薛强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以《黄土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识别、核查及防控模式探讨》为题作典型发言。综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风险核查,研发的地质灾害风险核查APP,建立了基于DEM、InSAR的疑似隐患点识别阈值标准和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的疑似隐患点识别方法,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精准核查和管控。

 image.png

分享嘉宾

刘鹏飞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基于虹吸辐射井群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智能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案例》为题作典型发言。围绕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研发了基于虹吸辐射井群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智能调控关键技术,在节约动力条件下,实现了单井出水量增大3~5倍和对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的面状调控,有效避免产生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而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问题。

 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   创新地灾防治新思路

image.png

 分享嘉宾

李向全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以《高原复杂构造岩溶区水动力过程及工程水害效应研究》为题作特邀报告。指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以服务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国家战略为导向,研究揭示了高原多期隆升背景下岩溶层序规律、高原构造岩溶水高位多源补给机制和岩溶水高陡循环带水动力特征,提升了构造岩溶控水条件认知程度和隧道突涌水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创新了隧道涌水量与突涌水风险预测评价方法。

 image.png

 分享嘉宾

王剑  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以《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及技术融合支撑陆海统筹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典型发言。指出该实验室在国内海洋预报领域首次建立了业务化耦合台风预报系统,提高了台风路径及强度的预报精度,为海上新能源开发、深海采矿活动等提供了一体化海洋水文气象及台风预报,提高了海上风电开发运维的保障能力,同时为深海采矿作业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